在苏州,建一座可供阅读的购物村


比斯特上海购物村一景。


当城市空间越来越趋于效率与同质化,如何让零售场所既服务于消费,又承载文化、体验与记忆?这是比斯特系列旗下购物村在全球范围内试图回应的问题。比斯特系列致力于打造凝聚独特文化气质的“体验型零售目的地”——不止于购物,更是旅行者愿意多停留一会的所在。


而在中国的上海及苏州这两座城市,就有两家深受欢迎的旅游购物目的地:比斯特上海购物村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经典海派风情融合欧陆元素著称;而比斯特苏州购物村则尽显江南水乡的灵秀意蕴。并且在苏州,这一理念即将被推向新的高度:比斯特苏州不仅即将扩建成为比斯特系列全球面积最大的项目,更在设计语言与在地文化融合上不断深化。近日,我们专访了负责全球购物村设计与开发的唯泰集团(Value Retail)总裁Brian S. Garrison,这位拥有建筑、人类学与城市规划多重背景的设计主脑,带我们重新理解了一座“可被阅读”的购物村背后的空间叙事。


比斯特苏州购物村建筑街道一景。


Brian S. Garrison第一次踏上苏州的土地是在2010年。他被这座城市的“双重气质”深深打动:一边是现代城市的肌理,一边是园林深处的沉静。他曾在拙政园里看了一场昆曲表演,那也是他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形式,为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经常回到苏州,听昆曲、漫步园林,这些都成了他打造建筑的灵感来源。他尤其记得那场园林中的昆曲演出: “那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表演,是一场自然与艺术的融合,这也让我开始思考空间和文化的关系。”


比斯特苏州购物村湖畔大道。


于是,一个想法开始萌生——如果13世纪末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没有离开,而是在苏州定居,他和他的随行者会建起怎样的村落?这座“假想的聚落”便成为比斯特苏州购物村的设计蓝图。Garrison将其称为“部分真实、部分想象的历史”。项目通过建筑叙事重构历史记忆,让每一栋楼都带有一种“似曾存在”的时空感,而不是单纯的仿古。比斯特苏州购物村因此成为一个将叙事性空间、在地文化与零售体验融合的立体场所。从品牌到品牌之间的街巷结构,到可被漫步的路径,它承载着购物与休闲功能,更意图成为一个能让人驻足、探索并反复回访的目的地。


比斯特上海购物村全景。


在采访中,Garrison还不断强调“handmade”的价值。他将建筑比喻为“可以触摸的故事载体”,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工艺与材料。为此,项目团队在苏州及周边寻访当地工匠,手工烧制陶砖与瓦当。陶瓷不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元素,也出现在地中海地区的港口小镇,于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交集。这些砖块看似普通,却通过釉色、肌理与错落铺设,传达出一种历经时间沉淀的质感,仿佛这里并非新建,而是在当地早已存在。除此之外,设计团队还在建筑中埋下诸多“彩蛋”:某些饰件仿佛是马可·波罗旅途中收集的器物,被有意无意地嵌入墙面,有的镶在窗楣下,有的藏在砖缝中。这是一种带有惊喜感的叙述方式,就像在小说里读到伏笔回环那一刻,有发现就有连接。尽管这不是每位访客都会注意到的细节,但这种“可能被发现”的设置本身就具有感染力。


比斯特苏州购物村的水景花园。


这些故事与细节,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建筑语言,还是为了构建一个具有“停留价值”的空间体验。在购物村里,访客往往都愿意多待一会,感受这里有别于其他商业空间的节奏。这种节奏正是购物村的独特属性:将沉浸式建筑叙事与高质量品牌体验结合,令它在旅游目的地中具备更多维度。于此同时,比斯特苏州购物村的三期扩建将于2026年春季竣工,届时它将成为比斯特系列全球12个项目中规模最大的购物目的地,更广阔、多元的空间也将吸引更多访客的到来。 


购物村内装饰。


不过Garrison更看重在建筑语言上的“进化”:不是单纯地做更多,而是在原有叙事上写出新的一章。这一章的关键词是“自由风格(Liberty Style):这是意大利建筑师伽利略·基尼提出的一种Art Nouveau的变体,融合了东方图案与装饰语言。在比斯特苏州三期的The Apartment比斯特尚居贵宾室中,这种风格得以具象化:设计灵感来自一位虚构的女高音,生活在这个“文化交汇”的村落中,她既擅长中国昆曲,也精通意大利歌剧。空间中也融合了她成长经历的痕迹——东方的屏风,西式的织物,舞台灯光般的局部照明等。这些都构成了Garrison所说的“人物性格的空间”。 这种人物设定进一步强化了“建筑可以承载人物故事”的理念。


购物村内装饰。


就像为想象中的居民日常搭建舞台布景一样,来此购物、用餐、体验的人,无意间也成为了这段叙事中的一部分。这种体验即是“可感知的时间延展”,而当人们愿意多停留一分钟,就意味着这个空间有了情感的黏性,也意味着它达成了目的地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