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


创业第十年,他们的践行、困局与新征程


waa

we architech anonymous


waa (we architech anonymous) 是一个“匿名的”国际设计团队。名字的由来表达了建筑师希望在一种没有所谓的风格符号、角色定位、名号标签的束缚下自由、单纯地进行创作的愿望。事务所成立于2010年,作为一家专项甲级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团队张迪、Jack Young都是英国注册建筑师,拥有着广泛的国际知名项目的设计及施工经验。


相较于建筑行业普遍“大器晚成”的状态,waa未觉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成名作来得很早,当他们凭借银川当代美术馆项目摘得诸多国内外奖项荣誉时,人们惊讶地发现,那竟然是这个年轻设计团队的第一个正式作品。



一炮而红的背后,是在海外求学、工作期间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探索与实验。将时钟拨回2007年,彼时张迪从伦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Bartlett)硕士毕业后,就职于Foster+Partner 建筑事务所,她入职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阿布扎比的全球第一座零碳、零废弃物、零车的环保都市——马斯达城(Masdar City)。


三年间张迪所在的团队从仅有4个人做起,参与了从方案整体规划到建筑一期竣工的全过程。那段经历中,Foster 所宣扬的对每一个细节都需做到极致的“洗脑式”要求,对张迪产生了深刻影响。2010年,张迪在回北京休假的期间萌生了要独立门户的想法,并很快付诸行动。没过多久,来自英国的大学校友与同事Jack Young 也加入进来,waa正式成立。


▲张迪立身于waa未觉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成名作银川当代美术馆的模型前


以银川当代美术馆为发端,到近年来陆续完成的751设计图书馆、水电站美术馆,waa开始通过叙事性建筑实践探索,不断营造“人”与“场所”的精神对话,从而重拾那些可能一度被淡化了的对人本身的情绪和情感的挖掘。


▲ 银川当代美术馆



“人们很容易认为10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建筑并不遵循人类的时间框架。” 回顾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两位创始人直言,培养团队之间的默契与建立感兴趣的工作议程一直是他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不太适合做制式的工作,宁愿花多一点时间来思考相对来讲可能不是那么标准化的一些想法。一个项目提出的问题越复杂,我们其实越愿意去寻找它的解决方法,因为其实整个设计过程就是在找解决方案。”



《IDEAT理想家》× 张迪&Jack Young 



《IDEAT理想家》:

日常团队的工作模式是怎么样的?两位创始人如何协作、分工?在设计上产生的争执如何解决?


Jack Young:

我们还是保持着像在大学里进行小组讨论一样的模式,我们发现这是最令人愉快的工作方式,并且提供了设计师之间交叉学习的机会。让项目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在不同的人之间循环是很重要的。我相信在合理范围内,争论是积极的,在设计共识的基础上,冲突也可以是积极的。没有冲突的建筑实践存在诚实问题,并且很可能在团队中表现出缺乏对目标的承诺。诚实地面对问题,毕竟,建筑学是一门容易变通的学科。

张迪 :

我们两个在整个项目理念的树立过程中,其实都是很强势的。不过经过10年的碰撞,也养成了一套互补的方式,先期我可能会画一些草图,由他做模型,经过一段相互讨论的过程,大家互有补充。


《IDEAT理想家》:
这10年间对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你们的感悟与反思有哪些?


张迪:

我们之前办过一个小型建筑展览,名字叫做“实践是检验建筑的唯一标准”,其实是从英文“Architecture Through Making”翻译来的。我觉得建筑师就是一个需要实践的工种,它并非是一个可以速成的职业。我个人不太信奉理论派建筑师,因为我觉得任何做每一个项目都是对自身的一次提升,因为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复杂性。

Jack Young:

人们很容易认为10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建筑并不遵循人类的时间框架。我喜欢把办公室的里程碑想象成已经完工的大楼。最终,设计是一个通过实践来理解的过程。只有当一个空间是真实的,我们才能感觉到它。我们决定追随自己的直觉,追求让我们感兴趣的想法,无论何时,创造对社会有益的价值都是最重要的。


《IDEAT理想家》: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会干扰到你们今年的工作计划吗?作为建筑师,从这件事情上你有什么样的认知?


Jack Young:

作为创作者,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够潜意识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推动选择,而不是强加。毫无疑问,其他学科将在短期内更有助于控制这场危机,但作为次要解决方案的设计,可能有助于将这些解决方案带入一个可行的、可持续的、长期的宜居环境。比如缓解社会焦虑和生活在有限空间里的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都清楚当前的生活习惯是不可持续的,而这场危机已经将某些问题凸显出来。互联网带来了惊人的信息公平的竞争环境,它也分散了注意力,削弱了人们对现实环境的重视。对于设计师、规划师、企业主来说,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应对这些变化是很重要的。



水电站美术馆



项目地处北京密云水库,原有建筑是一座废弃已久的水电站。连接水库的大坝与水电站之间是一段1100米长的露天水渠,waa团队选择将美术馆的展陈范围延展到水渠,主入口就在大坝的渠口,需要步行20多分钟穿过整条水渠才能进入美术馆的内部。水渠是水电站曾经的“生命力”的历史证据,也是开启它新使命的路径。



现场混合着不同年代遗留下来的痕迹,工业时期的机械零件,村居使用时的毛石,粘土以及邻近山脚的片石,和小院里原本用来生活使用的砖房混杂在一起。然而waa并不希望只是简单的重塑或是整理这些年代留下的碎片,因为新建筑的场景已经无法在旧建筑中得到满足,所以它的目的不应该是用来缝补缺失了的旧样貌,而是在尊重周边环境的尺度和关系的基础上,创作出更适合这个新场景的建筑。



尺度和外型轮廓上延续了周边建筑的基调,新建的外立面使用半透明的聚酯纤维板,用这种新材料的柔和虚对话现场保留下来的石头,旧砖和水泥的硬和实,目的是想探讨新与旧之间的平衡与相对关系。



遗憾的是现存建筑的体块是无法满足新功能所需的使用面积的要求,于是设计团队把平面反转,原来的室内部分变成了室外,原来的室外院落变成了室内。原来的水电站保留了废弃的设施,墙体和门窗,只去掉了水泥的平顶,变成了美术馆的室外中心庭院。原来的院落,加上了新的顶盖,变成了美术馆的一层展厅。沿着外部道路的方向水平布局了一个长条的展厅,轻柔的“浮”在旧的院墙的上端,一条透明玻璃幕连接新建筑与旧墙, 用山体的体量和透视的关系来弱化这一新建有可能对周边现存场景的影响。




WeMarket


▲ WeMarket 主入口视觉呈现


在公共文化类建筑项目之外,张迪也不断拓展着对于商业零售空间的设计表达。


“我先生是原创设计师集合店品牌AnyShopStyle的创始人,因此当AnyShopStyle计划筹备第一家线下零售体验店到时候,我自然就参与其中。”


▲ WeMarket 走道视觉呈现


自言既当甲方也作乙方的张迪,自此包揽了AnyShopStyle 品牌概念中所有与美学相关的内容,从原创设计师的择选,到平台的标识设计、包装设计,以及实体店的空间与陈设设计,一系列综合性的考量为品牌整体形象的输出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之后,AnyShopStyle 的衍生产品——WeMarket 共享零售空间也在2018年落成,张迪与waa团队从设计师社群发展与共享理念中生成了空间设计的灵感,用纯建筑式的驱动架构开发组件,打造出可流动的、可解构与重新生成的空间系统。


▲ WeMarket 试衣间


“WeMarket 旨在打造中国独立设计师展售平台,为中国独立女性的时尚需求发声。这样的定位也使得设计需要跳脱出传统卖场的销售空间,转向了如何以时尚为媒介,以视觉与空间手段将WeMarket 打造为引领潮流、艺术、设计于一体的公共平台的层面。” 


▲ WeMarket 收银台


零售共享空间究竟会带给人怎样的感受?设计师在人群中如何体现其自身身份标识?waa将设计方向确定为空间需要适应未来设计师群体的不同活动。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正是需要将固定的地点转变为可流动的、可解构与重新生成的空间系统。因此,面对空间组织、视觉标识、租赁条件的时刻变化,设计需要具备可以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与适应的潜力。零售空间应该帮助设计师进行自我展示,并形成一个具有社群感的共享平台。


▲ WeMarket 休息区


waa的处理方法是纯建筑式的,把装饰性的构建见到最低,空间的组合和构成都是通过一种构建-可移动门框来解决的。采用推动驱动架构开发组件的技术设计出具有3种机芯的可移动展示架,分别是线性、旋转和平板搁架。


▲ WeMarket 首饰区


设计使用面板作为分隔的要素,营造出3种空间体量:5平米(胶囊空间)/10平米(休闲空间)/20平米(全尺寸空间)。每个设计师可以在2.7m x 1.8m的区域内进行设计品的展示售卖,他们将拥有至少3个可移动的面板、4个底座和1个LED标志。每个设计师都可以打造自己的独特领域,而这些独特领域集合又赋予了空间的共享氛围。面板元素的使用也可以让人们在需要扩大开放空间时能够有多重选择,以便为艺术家装置、时装表演、展览等活动提供灵活多变的空间。



▲ WeMarket 装置区



Erdos概念店



▲ Erdos概念店的各角度立面


▲ Erdos概念店仰视角度


当线上购物日益成为消费模式的主流,去实体店铺购物的行为开始显得不同寻常,反而像是一个带有仪式感的消费事件,甚至是一种倾向于社交色彩的个人生活方式。选购商品的目的性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消费者更在乎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亲手触摸时尚的体验感、投入一段没有纷扰的休闲时光所带来的身心放松感。基于此,在Erdos概念店的设计上,Waa试图通过在入口、花园、壁炉、阳台四个场景的植入,以家的形态,构建店铺的空间,将日常行为演变为充满仪式感的个人精品店。


▲ Erdos概念店室内一层男装


▲ Erdos概念店室内二层女装


连绵的曲折的内部空间隐喻了羊绒的柔软材质。为了强调羊绒的轻柔感,Waa想到了通过展示架来营造一种漂浮感,同时展示架的金属镜面效果可以衬托出羊绒特有的柔和光泽。展示架的一些角度被刻意消失,而另一些角度被刻意夸张,以强调空间的变形和连绵,从而与服饰本身形成呼应。



在色彩的选择上,Waa使用了Erdos品牌中经典的红色,与奶油色墙面相搭配,营造出温暖的气息。


▲ Erdos概念店室内装饰



张迪的新家


张迪最近也刚完成了自己的新宅设计,因为不得不让步于事务所繁忙的工作日程,自己的家反倒成了她的作品中耗时最久的项目之一。四五年的时间里她反复打磨调整,充分把自己对于材料、光影、色彩搭配、空间组合的思考在家中进行实验。


▲ 张迪家的一层客厅


▲ 张迪家的一层西厨


比利时艺术家Pieter Vermeersch 是张迪打造这个家居空间时的灵感缪斯,艺术家通过临摹实景照片继而描绘出的渐变色调处理手法让她着迷,而此前所积累的对公共艺术项目的实践与情感基础,也让她想到要把如同美术馆一般的氛围带入家中,营造让自己惬意的归属感。


▲ 张迪家的负一层KTV


于是,张迪将家中的布局全部打通,近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仅保留了4个房间,透明的隔断让家人在任何区域都能够看到彼此。


▲ 张迪家的负二层会客厅


而后又与白盒子美术馆发起的“家美术馆”项目进行合作,让不同体量的绘画、雕塑、装置艺术作品在家中的各个角落找到了契合的位置所在。


成立waa事务所迄今的十年里,张迪说自己并没有特别的遗憾,因为通过每一个项目的实践,都会有一个新角度的想法获得实现。目前waa团队正在进行中的老鹰画室杭州富阳校区项目预计将在5月底竣工,他们将这座建筑视为“筑梦工厂”,一座承载着未来艺术家与设计师雄心与梦想的建筑,一种满足年轻艺术家社群学习与交流的空间模式。


“Architecture Through Making”

践行不止,他们仍在路上。



全文链接



采访、编辑:Crystal

新媒体编辑: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