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惊叹号!
在今天这个属于小朋友的节日里,我们决定要带领大家逃离关于“儿童建筑”的成见——没有小孩不爱迪士尼,但糖会吃腻、泡泡会戳破,献给小朋友的建筑也不该只有一种固定版式。
拨开那层无处不在的糖衣,让我们一起看看全球各地的建筑师们,是如何以自己的考量,搭建起这些给未来一代的方盒子礼物,这些建筑从不虚浮地拔地而起,而是与环境产生联结,并且在这种联结中打通与未来一代的关系。
皮孩儿们,上房揭瓦吧!
MAD建筑事务所,“漂浮的屋顶 ”
王朔是这样描述城市里长大的感受的:“没有遗迹,一切都被剥夺得干干净净。”在这个崭新的,按照我们标准挺时髦的城市里,属于孩子们的乐园被安放在了哪里呢?
这个问题马岩松有他的答案。
北京胡同串子里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会被父母拧着耳朵说过一句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上房”仿佛成了一种淘气、野蛮生长、无拘无束的意向。像对于老北京孩子马岩松而言,屋顶就是充满魔力的存在。四合院幼儿园“漂浮的屋顶”项目,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在这个空间里,屋顶就像是一片新的大地。
▲ “漂浮的屋顶”项目图
“漂浮的屋顶”以低矮平缓的姿态水平展开,在高高的屋顶眺望这些屋瓴,像是一个个“小山丘”与“平原”相互交错,城市的脉络参差不齐,但最重要的是,它们又在线条起伏里彼此相连。二层是一片广阔的色彩斑斓的户外平台,为孩子们室外运动、课余互动玩耍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场所。
这座幼儿园围绕着自1725年已有历史记载的四合院建造,它不是孤立的存在,将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同时,也和周边已建成的现代建筑进行了连接,展现出多层的城市历史和谐并存的场景。
这使孩子们对他们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知。对自然,对历史的理解可以带给新的场所一种包容性,塑造社区的独特共识和价值。
马上这个项目即将投入使用了,想象着孩子们在上面奔跑、跳跃的样子,不知道他们目之所倚是不是像王朔所说的那样:
世界上最好的幼儿园之一
手冢建筑师事务所 富士幼儿园
家长们应该都遇到过一个相同的情况:小孩喜欢绕着跑圈圈,有的大人在这个过程中被绕得头晕眼花,有的大人却被“绕出”了建筑的灵感。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这就是富士幼儿园最初的灵感来源。当手冢和先生开始着手做设计的时候,“我的女儿当时是3岁,她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年纪相仿。在我家,我的女儿总是喜欢绕着厨房的桌子跑来跑去。”
▲ 手冢由比一家
最终,这个形似宇宙飞船的「无终端、无墙壁、无阻隔」的设计作品诞生了,顶层的圆圈跑道,不仅增加了活动区域,还刻意被设计成了倾斜的8度,让小孩们可以在这种自然而然的循环跑步玩耍中锻炼身体、与小伙伴们互动。
屋顶区域既可以用作游乐场又可以作为跑道,使学生无休止地响起声来互相追逐。甲板是围绕现有的榉树而建的,在底座周围放置了网,以便于攀登。
▲ 「我们决定将大树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进行设计,让大树从建筑中穿出。在地面以上部分保留大树相对容易,而真正的难点是地表以下的大树根部。为避免对树根进行破坏,我们还需设计特殊的‘地下室’。」手塚由比说。
有家长会担心小孩们在攀爬、奔跑的过程中摔倒受伤,但手冢却说:“就像鱼不能生活在纯净水中一样,儿童也不能生活在干净,安静且可控制的环境中。”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这个环形跑道中,同样也是幼儿园其他部分始终遵循的设计准则。
天窗内置在甲板上,使自然光进入下面的教室,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舷窗,可以窥视他们的同学。五个石像将雨水引导到水,中,形成临时瀑布,供学生在潮湿天气玩耍。
在地面上,推拉门可使教室在天气良好时向各个元素开放。建筑师没有分隔墙,而是创建了由孩子们用轻木制成的盒子,盒子带有倒圆的边缘,可以堆叠起来以形成架子和展示区。
▲操场旁的水龙头没有安装水池,而是个小桶接水,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的话,水会溅到在身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们下意识关水龙头、节约用水的习惯
通过使教室保持开放状态,有600个孩子的声音产生了自然环境中的白噪声。手冢在巴厘岛度假时遇到了作曲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大桥桥敦(Tsutmu Ohashi),就想到了这个想法。
这间富士幼儿园曾一度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幼儿园,或许,类似“环形物语”的简单设计,教会我们的也是简单但恒久不变的道理:始终在设计中遵循孩子的天性。
不必偷偷摸摸的自由
ZAV Architects,“Habitat for Orphan Girls ”
你看过动画片《养家之人》吗?
画面清新唯美,故事却建立在一个无比现实的背景上:在当时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之下,女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边缘。她们不能在没有男性陪同之下而独自出行,只得以纱掩面。
▲ 《养家之人》剧照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政府要求妇女们在公共场合必须佩戴头巾,就连到伊朗旅行的外国女游客必须遵守这一规定。在这里,普通女孩生活的环境已经及其严苛,更不用说失去父母的孤儿女孩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而由ZAV Architects为伊朗孤女所打造的这座孤儿院,外立面由墙砖砌起,呈现出流畅优美的弧度。收容7-16岁的女孩们在这里生活,学习。
在内部,ZAV Architects还通过设计布局为居住在那里的女孩营造一种朴实亲切的感觉。这些女孩拒绝了典型的宿舍布局,与另外一两个女孩共用一间私人卧室。共享公共空间的设计类似于普通家庭住宅中的公共空间。
色彩鲜艳的涂层屋顶,与历史悠久的街区相匹配的砖砌结构以及带有喷泉和秋千的游乐院子,增添了舒适的家庭环境,为这些失去家人的女孩们营造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项目结构图
除此以外,ZAV Architects还利用一种取巧创新的方式,让这些女孩能够在此范围内免于头巾的束缚——设计了一个独特可调节的阳台,盖上顶蓬后,可以让女孩们身处户外却不戴头巾。
▲棚顶可根据需要戴上或取下
ZAV Architects的创始人兼创始人Mohamadreza Ghodousi表示:“有盖阳台可帮助女孩们拥有由内而外的空间,还可以避免违反严格的宗教背景规则,这些规则要么将女孩驱赶入室内,要么被迫始终戴着头巾。”
事实上,你如果把阳台本身想象成一个伊朗女性,那它的可调节部分就更有意思了。设计者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当地的居民:头巾本身就是可取代的,你有权选择戴或不戴。
在名为“My Stealthy Freedom(我偷偷摸摸的自由)”网站中,伊朗女性这样形容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摘下头巾后的感受——
▲《养家之人》剧照
收容所的建造有时确实不止于一座砖瓦砌成的房子,而与当地文化、习俗交融的部分,才能显现一位建筑师设计中的善良与闪光之处。
未来城市的小学面貌
Crossboundaries 深圳金龙预制学校
一年内造一座小学?想必这个Brief无论对于哪个建筑师事务所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于Crossboundaries而言,这个挑战中更艰难的部分是——在预算和时间的众多限制中,要尽可能发挥创意。
▲ 建筑师设法赋予学校独特的美学品质,它自己的个性化设计特色,同时也注重以人为本的空间关系。他们的目的是打破同一镶板的刻板重复,并在整个校园中融合视觉吸引力的亮点。
Crossboundaries的联合创始人董灏说:“考虑到孩子将在这里度过六年的童年时光,我们希望能创建一所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学校,我们希望为在未来快速扩张的城市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深圳金龙预制学校占地约16,000平方米,面积很小,因而必须强制使用尽可能多的预制组件和金属复合材料元素,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浪费,所需的湿式施工,人工投入和必要的施工时间,同时整合该校区的所有必要功能。
▲ 在三座教学楼上使用了六种预制板,它们具有不同的宽度和不同的窗户开口布置,从而在整体统一的立面上产生了变化。
模块化应用主要用于住宅和教育建筑(例如宿舍,教学室和其他教室),而公共场所和其他一些区域则采用更常规的建造方法进行配置。
这座建筑中并没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更多的是切实际的考量,快速设计、快速投入;与此同时,让这些孩子们仍然能在建筑里找到快乐与自由,但或许,这才是未来城市小学的真正面貌。
魔毯上的学校
杜兹设计(DUTS design)长颈鹿美语前滩空间
对于建造儿童建筑的设计团队而言,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将美感通过孩子们的视角传达出去?
长颈鹿美语前滩空间项目的原始建筑为不规则的异形空间,由不同夹角墙面相接而成。这个原本的设计难题,却被杜兹设计的设计团队,极其聪明的转化成了小孩们喜欢的形象。
“这个空间的格局就像一个探出的鹿头,很可爱,但对于空间布局和改造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横向布局的空间有限,何不借助层高优势做立体布局设计呢?该空间层高5米,有一定空间优势。“对于孩子们来说,高高低低的空间,就好像是一张魔毯,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体验与探索乐趣。”
▲项目结构图
经过设计草图的多次修改,一所“魔毯上的学校”诞生了。使各个教室互相独立并在结构上令其抬高,和室内地坪脱离,营造出悬浮的美感。在横向平面功能中增加纵向结构空间的层次和动感,将抬高的边缘处理成“薄”和“飞舞”的形态。
抽象起伏的流线是本次设计的核心。以功能与体验导向,我们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组充满想象力的动线,并命名为“流动的篇章”。开放式舞台、戏剧教室、图书馆被巧妙结合起来,如同一本吸引人去不断探索的魔法之书,吸引着孩子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发现更多乐趣。
面向广场的“开放式剧场”,是整个空间的中心所在。整个大厅被设计成为了一个流动的舞台,是孩子们学习、排练和演出的伙伴。也为父母前来探望孩子提供了一个绝佳场所。
▲ 面向广场的开放式剧场
随着抽象起伏的流线,我们进入了阅读空间。这里被设计为了一座错落起伏的“阅读剧院”,孩子们高高低低错落坐于其中,享受属于阅读的宁静乐趣。
▲图书馆与阅读空间
“为孩子们设计一个流动的空间,让他们能在其中进行一场沉浸式的学习之旅。”
在他乡,建造一座新故乡
Estudio Cavernas,“Green Island”
有人用“失根的透明者”来形容移民泰国的缅甸人。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估计,在泰国境内约有300万名缅甸移工。家乡的战火、军政府的高压统治、经济情况的闭锁,逼得许多家庭,来到边境为生存而奋斗。
流离失所,移民者们就住在由竹片、铁片、塑胶布搭建而成的临时住所,而儿童则终日流连在街头、垃圾场附近,拾荒而长,危险与混乱像细菌一样在垃圾场滋生,更不用提这些孩子们应有的儿童福利与教育。
为了更好的安顿这些移民儿童,非营利组织Estudio Cavernas在几年前开始筹备在位于湄索镇的市政废物中心的地方,建造一座用甘蔗盖的Green Island(绿岛社区中心)。如今,这座人文与物理意义上同在的“绿洲”,已收容了居住在泰国西部缅甸边界附近的400多名缅甸儿童。
Green Island的框架和地板均由再生木材制成,考虑到泰国当地的气候,这一结构从地面抬高,以避免在季风季节泛滥和破坏。 由于极端的天气条件,建筑物的西南面被柚木树所包围,从而保护了建筑物免受降雨和极端高温的影响。
折叠的屋顶有三个大的三角形开口,可让自然光和通风进入建筑物。铝锌合金材质的内层支撑着甘蔗的茅草,而垂直放置的桉树则中间支撑着一层,从而形成了空气流通,避免了炎热与暴晒。
在Green Island里,教育二字也不是敷衍式的教两个单词了事。每天中心里的小孩们都要学习泰语,英语,足球甚至批判思维。同时中心也为当地居民提供每周电影放映和社区活动的场所。
“唯有当它能成为一个持续性的教育场所,维持基本设施的运行,我们才会将绿岛社区中心看作一个真正成功的项目”投资这一项目的PlayOnside说。
他们试着为这些身在他乡的儿童,建造一座故乡,而在社会眼中的身为透明人的孩子们,终于不再透明。
六一儿童节
有的小孩收到了糖果和玩具
书籍或是游乐园的门票
而来自建筑师们的这份礼物格外不同
他们宏观又具体
当我们打开建筑大门的瞬间
就能够体会到建筑师本人的愿景与用意
“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来过于沉重
那就在这里祝各位大小朋友
儿童节快乐!
✍
策划:Tyra
撰文、编辑: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