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
入夏的798终于复苏,在画廊周北京的6个地方寻旧问新
经过一个春天的沉寂,第四届画廊周北京在2020年5月22日至5月31日回归——这个由22家画廊和非营利机构一起参展的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个展、群展,公共艺术装置,论坛和活动再度复苏了798艺术区。798所在的区域曾是一座保留了50年代包豪斯风格的原始建筑,如今经典的弧形厂房早已变成了艺术聚集地。就像这里不断流转的艺术景观一样,不断唤醒与重新认识本就是这里的主题。当一个个展讯再次飞来,这也意味着,是时候对这里进行一次寻旧问新之旅了。
//
长征空间
朱昱个展“静音”
▲长征空间展厅入口及外立面,实景拍摄图,摄影:王洪跃
▲长征空间私享空间,实景拍摄图,摄影:王洪跃
▲长征空间天厅,实景拍摄图,摄影:王洪跃
伴随朱昱个展“静音”的开幕,全新改造完成的长征空间在798中一街的新入口向所有人打开了大门。实体空间的全新升级改造项目项目由荷兰设计师Henny Van Nistelrooy携团队StudioHVN主持设计,改造升级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设计师Henny Van Nistelrooy以全新的动线规划与理性的功能布局,结合长征的历史传统,为长征在新阶段的实践提供了空间角度的解决方案。
▲《2015–2020 08》2019, 布面油画, 39 1/4 x 63 in. (100 x 160 cm)
▲《2015–2020 06》, 2019, 布面油画, 39 1/4 x 47 1/8 in. (100 x 120 cm)
“静音”呈现艺术家过去五年的绘画作品,包括一张近期自画像、一组静物和几个人物姿态的局部。构成展览主体的静物,有盛于平盘上的单颗或几颗心脏——是血与肉的本质,表面却呈现冰冷的金属质感;一组金属质感的盘子,上面残留着香烟燃烧后的灰烬——作为物质和时间的双重剩余,为时空的变换提供了着陆点,弹指一挥间形成深邃的宇宙;成对出现的空白瓷盘,对称地居于画面的左右——圆盘的形体在月光般朦胧的感性中变换虚实。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紧急中的沉思”&“生命的体征”
▲李文嘉 《疾病的意义》2017-2020年 装置、雕塑、摄影
在经历了史上最长的一次闭馆之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重新对公众开放。展览“紧急中的沉思”是在出行和物流都受限的大背景下的一次快速回应。标题取自美国诗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年)所著的诗歌选集,他在一首诗中如此写道:“在危难时刻,我们都必须再三思索我们爱的人是谁。”
在展览“生命的体征”章节,艺术家李文嘉在这里创造了一个略显私密却又像病房的展览现场,形似五官的雕塑从角落里的阶梯中生长出来,他用装置、雕塑与摄影构建的场域来思考和疾病的意义。“生命的体征”虽探讨了当下引发讨论的新生物政治学,但王兵在纪录片《方绣英》(2017年)中对人类罹患疾病和衰老的细腻入微的记录,以及李燎对当代美学标准和“健美身体”的探究,皆着眼于人类长久以来对自身身体的焦虑。
//
常青画廊
卡斯滕·霍勒
▲卡斯滕·霍勒,分割圆金丝雀移动装置(外黑内白),2018年, 由两个直径90厘米鸟笼组成的圆形移动装置,哑光金属涂层,两只活金丝雀, 外径:320 厘米
或许疫情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会被重新看待,再次来到常青画廊看到艺术家卡斯滕·霍勒的作品也是如此。迎来15周年的常青画廊进行了一次回眸。在球形笼里的两只金丝雀绕着一个中轴打转——《分割圆金丝雀移动装置(外黑内白)》看起来似乎在暗示:生命自身沿着无尽的“分割法则”进行——既将事物分离又使它们连结。然而,远不同于仅仅观察自然,科学思考总试图将事物进一步转化。而转化的这一步可能是危机,也可能是机遇。
//
ROOM 6x8
周轶伦“瑶池仙境”
▲周轶伦独立设计品牌R3PM3 新品发布展“瑶琳仙境”现场 | 图片摄影: Anita Zheng©周轶伦(R3PM3)及ROOM 6x8
艺术家周轶伦在ROOM 6x8展出的“瑶池仙境”被绿光笼罩着,新型工业材料为作品披上的瑰怪“盔甲”与裸露的塑料家具组成荒诞幽默的作品。他取材上世纪末中国大陆市场上使用最广泛、成本最低廉的塑料制家具,在对其进行破坏后,用发泡剂填补骨架之间的空隙,凝固成介于人与钟乳石之间的形态。
“泡沫大师”系列在转换材料的前提下,原比例“复制”诸如Pierre Jeanneret 等现代主义大师的经典作品,作为艺术家向历史学习的严肃练习;
“新石器”系列则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概念,将所属不同时期的生活用品重新组合成为新的“物”,从功用与美学角度反映出我们正置身的交混时空;“混合现实”系列从结构的角度理解“物”的存在,通过打印、翻模等技术联结原本无关的事物,将物质世界的不可能扭转成为可能。
//
CLC
张淼“Halo”
▲CLC“Halo”展览现场
把 “什么使绘画成为绘画” 和 “什么使建筑成为建筑” 组装、拼贴、融化在一起(All in one),这种观看方式和维度的改变,是艺术家张淼认为的 “时间的坍塌”。这种坍塌感在海杜克的纸上建筑和诗句里出现,在布莱希特戏剧中的间离出现,在库布里克的电影里出现。在展览中则体现为金属感作品彼此巧妙衔接在一起,低像素的“坏图像”在这里也顺理成章。张淼一直试图把绘画当成一个门类来看,就像把蝴蝶当成昆虫来看,而忽略蝴蝶的种类和色泽。跨越媒介再利用媒介本身去创作,这是一个介于绘画、建筑、工业设计等多种媒介之间的展览“Halo”。
//
唐人当代艺术中心
AES+F “预言·寓言”
▲《神圣的寓言- 骑士与死亡》,彩色激光银盐打印,150 x 250 cm,2011
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的北京第一空间展出的作品像是一则当代寓言。两组巨副的影像以缓慢的镜头、异质化的现实语言呈现了彻底翻转的异想世界——旅客被困在一个未来机场里,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彼此的梦境;身穿短礼裙的女人对笼子里和类似宜家家具的装置上的男人进行着挑逗折磨;一个国际董事会被他们穷困潦倒的替身篡夺;像病毒一样的物体萦绕在自拍的人们周围,并在这些毫无察觉的人的身上落脚……
▲《颠倒世界》视频截图
这是艺术组合AES+F的个展“预言·寓言”(WHAT CAME TO PASS)。“预言·寓言”呈现两个由大型影像装置和数码拼贴组成的艺术项目——《神圣的寓言》(Allegoria Sacra,2011-2013)和《颠倒世界》(Inverso Mundus,2015-2017)。
▲《颠倒世界》(截图),三屏有声视频,39'20'',2015
▲《颠倒世界- 审讯或女工1》,布面油画,205 x 180 cm,2015
《神圣的寓言》的灵感来自于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神秘的同名画作,涉及全球历史和流行文化,它以寓言化的方式将机场比喻成炼狱,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这里聚集在一起,等待着他们的命运。这与疫情期间冷清的机场形成了巧妙的互文。而《颠倒世界》则像中世纪的版画那样描绘了一个颠倒的世界,在这里,社会习俗被完全反转,男人被挑逗,人类被动物宰杀,穷鬼施舍富人。
艺术作品总是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地被挑战,不过或许现在每一个观众都不会感到太惊讶,毕竟世界改变这种事情我们刚刚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