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
全透明、会变形、3D打印......全球9个最与众不同的家到底长什么样?
“温室”里自然生长的一家人
瑞典 纳图尔胡斯文
在我们传统的思想里,建造房子是为了将自己与外界进行隔绝:噪音、灰尘、危险......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也意味着你需要将大自然也隔绝在门外,保护自己不受自然的侵蚀。不过,在今天这个年代里,这种对于“家”的观点是不是已经有点过时了?
▲传统瑞典房屋外形
瑞典这间名为纳图尔胡斯文的房子,就选择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思路——把大自然邀请到自己的家中来:
用一个“玻璃罩子”将木屋罩住,建立起寒冷极地当中的一座地中海气候小岛,植物在这里肆意生长,甚至打造了一个完全独立的小型生态循环系统。
住在这个温室“自然之家”的,就是丈夫Anders、妻子Rosemary和他们的三个孩子。
亲手搭建属于自己的房屋,是这一对浪漫又务实的couple从青年时代就有的梦想,而后,两人花费了10多年的时间,共同孕育这间自然屋的诞生。
自然屋的灵感最初来自于一本名为《与大自然共同生活》的书。这间在斯德哥尔摩的房屋,用玻璃隔绝恶劣天气,延长温和气候的想法令Anders感到耳目一新。他们没有多犹豫就选择参考这间Green House的做法。
▲作者Bengt Warne
玻璃屋将木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巧妙的将植物引入到屋内。将自然屋与内部木屋隔离的这块区域被他们称之为气候保护层,不仅提升了屋内的温度,延长了夏季,也让屋内作物的产量足足翻了一倍。
▲气候保护层里处处都是植物
对于讲究务实的瑞典人而言,这些植物可不止是用来装饰用,葡萄、番茄、草莓......伸手就能够得到的蔬果,还能借此来调整生活和饮食方式!
他们将生活产生的废水排入Anders建造的废水处理系统,净化后浇溉自然屋中的植物、果实,并成为他们的养分来源——形成了这间小屋内高效、独立的自然循环系统。
内部的木屋是两人最爱的瑞典经典式木屋。从工匠父亲那里学来的手艺,让Anders很快就上手开始操作:在转角处让木头和木头镶嵌得严丝合缝,需要先在原木上打孔,再用暗榫将两块独立的木头连接起来,整个过程甚至不用一根钉子。
▲榫卯结构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但父亲的工匠精神还不止于此。
患有自闭症的双胞胎哥哥Jonatan,内向、敏感、易于受惊吓,搬到新家这件事就让他极难适应,为了让他能够更好的拥有自己独处的时间,祖父特意为他打造了一扇实木圆拱形门,以彻底隔绝噪音对Jonatan的影响。
▲象征着他们家族的花朵镶嵌其中,精美又特别
▲三兄妹小时候
这间自然屋的想法如此创新,而内部呈现出来的氛围却古老、传统、温馨。
Rosemary打理她的可爱小花园;
爱美的女儿会研究如何用更环保的方式化妆、染发;小儿子还会在屋顶健身;
每周有一天,Anders都会和家人一起外出,共享家庭时光。
一座房屋的作用是什么?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房子内找到不同的答案,而对于Anders一家人而言,这里是居所、是一座环保又美丽的小小乌托邦、也是让一家人更理解彼此、互相接受的疗愈之所。
在最小的房间里构筑无限可能
中国香港 国产变形屋
香港的房间究竟有多小?这座城市中有700多万人,其中只有24%的土地用来建造房屋,所有人工作、生活就在这24%的空间里。
有一个说法是,香港人的家是卧室,而城市、户外才是他们的客厅。这也由此滋生了他们丰富的娱乐生活,酒吧街、咖啡厅、健身房、人声鼎沸的市场......声色场所、户外活动构成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让这座城市始终充满了活力。
“城市总在变化
我也在变化
因此我把我的家也做成了可变化的家。”
张智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建筑设计师。小时候,勤劳刻苦的父母在港岛打拼,在这里为他们一家人挣来了一席之地。但这个租来的小家仍然不足以让所有人分配到各自的独立空间,32平米的房子里住了7个人,而张智强就住在客厅里,白天那里是一张1.8米的木椅,晚上则拉开变成他的睡床。
▲其中一间房被分给了租客
▲这张长椅让张智强对整理床铺颇有心得
这样的童年生活对他看待家、看待空间的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在今天的他的家中,仍然使用了折叠床,把床整理好推上去后,这里就变成了一个通过不同排列方式构成的,充满灵活性的空间。
这个变形屋完全根据张智强个人的需求打造,家里的墙以滑轨的形式悬挂在屋顶,存放了他的各种物品,包括3000多张光碟;座椅下面放着行李箱;桌子像一把瑞士军刀,可以随意折叠、拉开;茶几可以变成凳子,凳子又可以变成长椅,总而言之,要去打破一切对于物品的传统思维。
从2007年用25万港币正式买下这套房子后,张智强就在不断的调整里面的布局,如今,这个一共32平米的房子里,甚至被他建立了10种不同的排列组合。
▲十种主要的排列方式,数学的排列方式让这个“小盒子”充满可能
包含厨房、餐厅、卧室、客厅、家庭水疗馆、洗衣房、阳台以及一间家庭影院。
在装修材料上他也用了许多心思,天花板采用镜子以隐藏滑轨;地板用的可反光的花岗岩来营造第三空间;大部分的材料都是金属制的,除了经久耐用,也能在炎热的港岛带来丝丝清凉。
对于张智强而言,香港不仅仅是一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也是他望向世界的窗口,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与设计呈现的样子。
▲城市、食物、小摊贩的摆摊方式都会给他带来灵感
城市的密度和香港的秩序,在这个框架之中,依旧可以滋养无限的想象力,也让他的作品非常具有梦幻气息。
而他的设计方法在日渐拥挤、密度上升的城市,将成为一本启示录,启迪我们对于现代家的设计思考。
“居不可无竹”
巴厘岛 夏尔玛泉
如何用四年的时间长出一间房子?答案是:用竹子。
在走进夏尔玛泉之前,有意思的是不同地域里我们看待一件物品有着全然不同的视角。
在中国,竹子一直都是高洁的象征,苏轼的一首杂言古诗《於潜僧绿筠轩》曾经就写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但在印尼地区,竹子却因为生长成本低廉、易腐蚀等特点,而被打上了“穷人专属”的烙印。
而Elora就在印尼的森林里,用竹子打造了一件建筑艺术品。从小就在巴厘岛长大的她,在自然中学会了对美、艺术与自然的欣赏,8、9岁的时候,她就用各种自然材料设计了自己的第一个小小蘑菇屋。
▲蘑菇屋的落成让她对于未来去完成一件看似不可能之事有了信心
之后在纽约闯荡,作为时尚设计师,这个行业除了为她带来声名与成就感,同样也为她带来了巨大的自我拷问:一个季度的流行之后,衣服马上失去了它的价值,时尚行业里需要不断的进行淘汰、焕新,但这真的是有必要的、且自己想要的吗?
夏尔玛泉就是在这样思考下诞生的产物。
相比起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木材、千年才能形成的石油燃料,生长周期只需要4-5年的竹子显然是一种更优、更环保的选择。
当目光对准了竹子这种材料,它能够演变成的样子和背后的可能性都给了Elora极强的设计动力,其中唯一的问题就是:“大自然想要它变成什么样子。”
因此,Elora在设计中尽可能的顺应竹子的意志。先经历正确的砍伐以及处理方式,大大延长竹子本身的寿命;而后通过不同的打磨方式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正确的处理方式让竹子也变成耐久的材料
夏尔玛泉的屋顶如同几片巨大的叶子,层层叠叠的组合在一起,充分的与当地的树木融为一体;
当走过长达15米的竹子隧道,你就正式的进入了夏尔玛泉,建筑中大量使用曲线去营造美感与家的氛围。
为了保留竹子本身的形态与美感,Elora和她的团队不会改变竹子本身的色泽,只是在适当的打磨后让人体使用更舒适。
▲Elora设计和与团队进行研发的过程
吊椅是贴合人体曲线的半球状物;门的把手是竹子的特殊弯曲部位;竹子从中间劈开,就能成为一个规律而美丽的饰物架......
在巴厘岛当地,有一个词叫“塔克苏”,意为生命。对于当地人而言,Elora的所作所为就是赋予竹子“塔克苏”的过程。而Elora想要通过夏尔玛泉告诉世界的就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将会呈现出多少样貌,与相应的解决方式。
----------------
对于居住和生活的形态
人们总是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发现
源自于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份初心
才让“家”这个简单的名词在各自手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
在Apple TV的《Home》纪录片当中
一共网罗了世界上九个不同的家
除了以上我们细说的三个
其余的6间也非常值得一看
#04
“听众之家”,芝加哥
一位本土艺术家利用空间的打造,为城镇的社交空间重新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被忽视的社区营造了一种新的家园感。
#05
“煤烟屋”,缅因州
在这个小房间里,结合了日本的古老木材燃烧技术,为成长中的家庭打造了一个简单,可持续的家。
#06
“墙房”,印度
建筑师在她非常规的实验房屋中,将当代设计与手工材料相结合。
#07
“ Edgeland House”,奥斯丁
一位科幻小说作家在昔日遭受污染的工业荒原上,建造了一座现代的,土生土长的房屋,从反乌托邦创造的乌托邦,这座房子被称之为“地球的疤痕”。
#08
“ Xanabu”,马里布
这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师,职业生涯是始终围绕着重新利用材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的尊重为折衷主义的房屋赋予了第二生命。
#09
“ 3D打印的家”,墨西哥
当贫穷让“家”成为当地墨西哥人的奢望,两家初创科技公司联手为这个墨西哥小镇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3D打印社区。
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一起走进他们特立独行而非凡的家里看一看吧!
✍
策划:Tyra
撰文、编辑: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