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
艺术家郝振瀚,用叛逆书写震撼
艺术家郝振瀚,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如今他在景德镇与北京两地生活与创作。
▲郝振瀚作品
▲“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系列油画
▲“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系列服装
“其实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很反感抄袭、山寨这件事,甚至很少提及这个话题。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则国内鸡蛋造假的假新闻,从中我看到了‘模仿’中的‘创造力’。”郝振瀚说。
▲工作室一隅
▲“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系列瓷器
以此为契机,他开始正视中国的“模仿”文化:中国人对于模仿这件事情是否接受程度比别的国家高很多?是因为中国人比较懒惰,还是因为我们是无耻的民族和国家?在郝振瀚的眼中答案是否定的。
为了探究这一议题,他走访了景德镇以及大芬村的手工艺人,通过下“特殊订单”的方式与这些手工艺人合作。在“买卖”过程中他与手艺人交流并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下订单:“这个作品因为与社会议题相关,创作过程中会用到田野调查等偏向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方法。但是做到最后,我看到的‘模仿’已经不是一个议题,或者是我要研究的某一个词条,它变成了一个有人情味的事情。”
“我现在不是很在意自己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我不想给自己设置框架,我现在做作品也比以前更放松了。”郝振瀚说,“我曾经很在意自己的身份,因为我想做更纯粹的东西,而不是需要附着在某种功能上。现在我觉得让作品呈现一个真实的状态就可以了。”从设计系的学生到社会认同的艺术家,他用作品不断在拓展自己边界。
▲《间物》系列
在创作《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的过程中他来到了景德镇,将仿古花瓶的碎片交给手艺人,并让他们以此创作出完整的瓷器:“我更多是参与到一个系统中,并没有自己创作,也正是这个时候我产生了自己动手去创作的想法。”于是硕士毕业后的他,在上海工作了两年后,又来到了景德镇,创作了陶瓷作品系列《间物》(Tertium Quid)。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将两种不同元素——织物与陶瓷结合在一起,使其仿佛成为了全新的物质。
无论是做议题研究,还是动手创作,郝振瀚的作品中都带着一点叛逆。人们认知中的瓷器是坚硬的存在,他却让其变得“柔软”。所有人都说“模仿”是错,他却能看到骂声背后鲜活的人生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