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


艺术家郝振瀚,用叛逆书写震撼


艺术家郝振瀚,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如今他在景德镇与北京两地生活与创作。


▲郝振瀚作品


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看到郝振瀚的作品就会发现这个宏观难解的问题居然自然得到了解答——是自己生长出来的。他较早期的作品《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系列如同酿造酒,需要酝酿、发酵;如今的陶瓷作品《间物》系列,则更像蒸馏酒,要把握火候、时机。不变的是他始终在扮演者一个耐心的观测者,以时间待醇酒。



▲“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系列油画


▲“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系列服装


作为一名1988年出生的年轻独立创作者,郝振瀚的作品选题多元,创作方法也更为综合,不同阶段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他的硕士毕业作品《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就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正是在硕士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其实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很反感抄袭、山寨这件事,甚至很少提及这个话题。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则国内鸡蛋造假的假新闻,从中我看到了‘模仿’中的‘创造力’。”郝振瀚说。


▲工作室一隅


▲《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景德镇,中国江西。 © 郝振瀚


▲“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系列瓷器


以此为契机,他开始正视中国的“模仿”文化:中国人对于模仿这件事情是否接受程度比别的国家高很多?是因为中国人比较懒惰,还是因为我们是无耻的民族和国家?在郝振瀚的眼中答案是否定的。


▲《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大芬村,中国深圳。 © 郝振瀚


为了探究这一议题,他走访了景德镇以及大芬村的手工艺人,通过下“特殊订单”的方式与这些手工艺人合作。在“买卖”过程中他与手艺人交流并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下订单:“这个作品因为与社会议题相关,创作过程中会用到田野调查等偏向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方法。但是做到最后,我看到的‘模仿’已经不是一个议题,或者是我要研究的某一个词条,它变成了一个有人情味的事情。”





“我现在不是很在意自己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我不想给自己设置框架,我现在做作品也比以前更放松了。”郝振瀚说,“我曾经很在意自己的身份,因为我想做更纯粹的东西,而不是需要附着在某种功能上。现在我觉得让作品呈现一个真实的状态就可以了。”从设计系的学生到社会认同的艺术家,他用作品不断在拓展自己边界。


▲《间物》系列


在创作《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的过程中他来到了景德镇,将仿古花瓶的碎片交给手艺人,并让他们以此创作出完整的瓷器:“我更多是参与到一个系统中,并没有自己创作,也正是这个时候我产生了自己动手去创作的想法。”于是硕士毕业后的他,在上海工作了两年后,又来到了景德镇,创作了陶瓷作品系列《间物》(Tertium Quid)。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将两种不同元素——织物与陶瓷结合在一起,使其仿佛成为了全新的物质。



无论是做议题研究,还是动手创作,郝振瀚的作品中都带着一点叛逆。人们认知中的瓷器是坚硬的存在,他却让其变得“柔软”。所有人都说“模仿”是错,他却能看到骂声背后鲜活的人生与创造力。




Q&A
《IDEAT理想家》&郝振瀚



Q: 你是如何走上设计、艺术之路的?
我的学校都是艺术类院校,但在不同的阶段,我做的东西和受到的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本科的阶段,我读的是央美的艺术设计学院,我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当时做得更多的是人本设计——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样一套方法来做,针对的主要是设计的目标,是一个商品,或者是一个产品的导出。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阶段更多是综合了社会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人的角度去看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象,以这样的一个多元的角度切入来呈现自己的想法,呈现方式也有非常多不同的方式。

▲《间物》系列

Q:《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的创作方法是?
我这个人会想比较多,我先会一边思考,一边做。《IMITATION IMITATION 模仿 模仿》这个项目用时比较长,做的过程中,其实是一直在调整的。创作的过程,也是我的成长过程,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我原来会觉得一定要找一个答案。我后来发现不一定要解决方案,或者是这个问题它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我要做的是让大家看到这一个问题的不同的面相。呈现问题背后不同的美学或者是道德的衡量标准,是不是就是一种所谓的答案?或者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表达?我觉得谁都不是圣人,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答案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也好,设计师也好,我要让别人看到他们平时没有在意的这些事情的面相。

Q: 你觉得创造力是什么?
当你开始想要做一件事情,创造力就已经发生了。目前社会上讨论的“创造力”更多是和商业挂钩的:怎么样才能推出新的东西,促进商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创造力更多是解决一些实际的这种社会问题的力量。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真正的好的创造力是和人紧密结合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只要一个人对某一个东西有向往,或者真的是喜欢某样东西,创造力会自然而然慢慢就生长出来了。


▲《间物》系列

Q:你是怎么看待中国创造力的?
中国创造力,这是一个很大议题。大家对于中国创造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然而什么才是中国真的创造力?对我来说,创造力是事情发展比较靠“结尾”的部分,我更感兴趣的是创造力之前的部分和体系。我觉得创造力其实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及各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之后得出的“结果”。所以当前面的这一部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话,自然而然就会有“创造力”。

大家都说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创造那么多新的东西,为什么现在中国就都是在复制别人?在我看来其实创造力已经在慢慢发生,只是以一个设计的角度或商业的角度,我们不承认它是创造力。我不能给出“中国创造力是什么”这样的定义,但是我觉得我可以提出一些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或者忽略的一些角度,我觉得有些创造力很有意思的。

景德镇这边大家会做很多仿古的作品,在很多人的眼中看来是抄袭。但其实要以当代的材料做出古代的感觉,需要对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绘画风格、泥料等等有相当的了解。对所有用料非常熟悉之后,还需要做大量的实验,这样你才能做出非常好的仿古产品,对我来说这也是创造,是一个研发的过程。创造力在我看来有着非常多的存在方式和不同面相。
 

▲作品 Wild Night 1


Q: 在你眼中国的风格是怎样的?你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首先,我觉得用标签来概括中国风格其实是很难的,因为能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形象,不同朝代不同时间,其实是一直在变的。我在做创作的过程中,我其实不会刻意地去想中国风格是什么样。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对我而言,我作品的“中国特色”可能更多是从思考的角度上,或者是从最核心的认知上来体现的。



全文链接



策划:Tyra
撰文、编辑:卡卡
图片提供:艺术家及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