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5


沙丘颂歌

在距离北京约300 公里的秦皇岛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由OPEN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UCCA 当代艺术中心第一座分馆——UCCA 沙丘美术馆于近日正式开幕。这座隐身于沙土之下的建筑体,既成为当地脆弱的沙丘生态系统的守卫者,也为当代艺术作品开辟了一处远离尘嚣的庇护之所。


沿着阿那亚社区内的湿地海岸一路南行,UCCA 沙丘美术馆就静静驻守在沙滩最南端。这里原是一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累积和风沙推移而自然形成的沙丘,并被原生的低矮灌木深扎根系固化下来。三年半前,从阿那亚联合创始人马寅手上接过橄榄枝的OPEN 建筑事务所团队一行前来勘探选址,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李虎一眼就相中了这块当时看起来还颇为荒凉的土地。这样的刻意为之,其目的在于让美术馆本身尽可能远离社区里的其他热门的建筑,保持一种安静超然的状态,从而让前来的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探索建筑与艺术的深度。


OPEN 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李虎


出于保护当地生态的思考,OPEN 建筑事务所与阿那亚在项目启动初期就达成共识,要将这片珍贵的湿地沙丘悉数保留。那么建筑体最终应以何种形态在松散的沙土地基上落成呢?李虎坦言,在最初的设计稿中,他曾经设想过要让美术馆悬浮在沙丘之上。然而很快,他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建筑应当与所在地的环境发生深刻的关系,而不是能够被随意搁置在任意地点”,最终他以延续远古人类穴居的概念,采取移走沙丘、铺设筏板、建造建筑继而回填沙丘并移植植被的方式,打造了这座被掩埋于沙土之下的美术馆。


▲ UCCA 沙丘美术馆现场俯视图,建筑面朝渤海,如同藏于沙丘之下的神秘洞穴。摄影:倪楠。图片由OPEN建筑事务所提供。



敬畏自然,生态永续


“从远处眺望,你会感觉,似乎有六只奇形怪状的眼睛在凝视着大海”,一位友人在参观完建筑体之后发出的这声喟叹给李虎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正印证了他的设计初衷。“我追求自然、敬畏自然,且一定是超越表面美学和虚假模拟成分的真实的自然。沙丘的地形限制了建筑的整体形态,所有的内部空间挤在一起,呈现出的是力与几何空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绝对纯粹的方、圆,只有最自然的表达。”建成后的沙丘美术馆内部由一系列细胞状的连续空间组成,共计七个大小各异的展览空间和咖啡厅丰富了使用功能,对外只有三组共六个洞口露出且直面大海,即为向自然投掷出好奇心的那六只“眼睛”。“每一扇窗口都有天光直接照射进来,当我们在创建和光的直接联系时,实际上也是在建立我们与运行中的宇宙天体之间的联系。” 李虎这样描述道。



建筑内部几乎全部以手工打造,一切装饰都尽可能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由秦皇岛当地擅长造船的木工,用木模板等小尺度线性材料手工编织出模板定型,加以混凝土浇筑而成。工匠们在混凝土壳体上留下的手工建造痕迹被刻意保留,“当你近距离触摸墙上的不规则肌理,你会被这种并不完美的自然呈现状态所打动。它非常诚恳,记载下了真实的建造过程。建筑工人常常是被遗忘的一群人,尽管他们才是真正的建造者。他们的情绪也会反映在他们的工作内容上,仔细去读,你会发现建筑里也会留下表情”。


▲ 从沙丘美术馆内部看海。退台上看似长满苔藓的小石头实际上由混凝土制成,来自于吉的作品《Ta Jama—绿毛怪》©UCCA



除此之外,基于对空间形态的回应,内部的门窗、接待台、吧台、卫生间、洗手台等均以突破常规的形态定制而成。甚至陈列在咖啡厅里面的八张桌子,其形状也分别对应着每一个展厅的平面形状,尽管视觉上非常轻盈柔软,实则是由水泥涂层和实心钢管制成,这其中的反差也是建筑团队执着于细节的体现。沙丘美术馆不仅在形态上与自然融为一体,其运用的一系列节能措施也是基于对于实现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李虎在作为美国斯蒂文· 霍尔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时期曾直接参与了全世界最大的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的公寓(北京当代MOMA)的建造,后又一手打造了中国第一个三星级绿色建筑学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在探索绿色、可持续性建筑实践方面有丰沛的经验。“它可能是目前国内最节能的美术馆之一。通常美术馆对恒温恒湿的室内条件要求,会导致需要大量使用冷却塔、空调,从而产生高能耗。而沙丘美术馆下方天然的水文条件,使得它非常适宜以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热泵系统代替传统空调,并且覆土屋面本身能够大大降低夏季热负荷。”




反潮流的宣言


近几年,在网络媒体的高度曝光之下,阿那亚社区中有多处建筑项目迅速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名噪一时的“网红”建筑。而对于李虎而言,当被问及是否在意沙丘美术馆日后会否成为诸多网红目的地中的一员时,他说,“我只是不希望大家以路过打卡的心态来对待这栋建筑。现在形形色色的美术馆越建越大,而沙丘美术馆其实只有一个很小的体量,目的是让参观者能够在一个相对安静、纯粹的环境里更加专注于感官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沙丘美术馆是反潮流的,它强调的是融入其中,体验到建筑、艺术和自然的深度,这才是这个时代最为缺失的内容。”



“相对于城市里的美术馆,身处自然怀抱的沙丘美术馆社会性比较弱,内部留白的环境也是意在塑造一种纯粹的氛围,希望人们进入空间后,脚步能够自然而然慢下来,坐下来,留在那,慢慢欣赏一件作品。甚至未来我们希望每个空间里只放一件艺术作品,相信这对艺术家来说也是最为期待的,很像他( 她) 的作品在他( 她) 的工作室里最初的呈现状态。而对于我们建筑本身,依然有很多值得停留下来深度挖掘的地方。你可以在里面坐一整天,观察光线不断的变化;你可以聆听行动时脚步产生的回响,并且会在不同的空间里面传播、聚拢、回荡;你可以触摸建筑的细节,比如整个空间里面其实只有三个门,分别是主次入口和屋顶,但是每一扇门都不一样,形状不同(一个方的,一个圆的,一个异形的),构图不同,使用材料不同,开启的方式也不同,每一扇门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  光线从高的穹顶上倾泻而下,在墙壁地面间跳跃折射,空间弥漫着静谧而神圣的精神光辉。©OPEN 建筑事务所


当下,UCCA 沙丘美术馆建成后的首展“后自然”正在展出中。本次展览是UCCA 当代艺术中心特别依据美术馆独特的建筑空间形态以及蕴含的意义而策划,通过包含李山、梁绍基、刘雨佳、娜布其、杨心广、杨沛铿、于吉、郑波、庄辉& 旦儿等艺术家带来的九组艺术作品,探讨人类是如何发现——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如何发明——自然世界的,展期将持续至2019 年4 月7日。


▲ 庄辉& 旦儿的系列作品《木工师傅的边角料》在“后自然:UCCA 沙丘美术馆开幕展”展览现场。©OPEN建筑事务所


在不远的将来,沙丘美术馆对面还会有条长栈道延伸进大海。在海水低平的时候浮出海面,人们可以由到达OPEN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另一座建筑——海上美术馆,它将与沙丘美术馆共同构成“海边的对话”,构成一场圆满的艺术朝圣之旅。



原文链接 


采访、撰文→ Crystal Xu

图片提供→ OPEN建筑事务所、UCCA当代艺术中心